系统集成论坛
标题:
家庭安防的巨大市场引IT巨鳄集体关注
[打印本页]
作者:
wholeally
时间:
2013-11-1 10:32
标题:
家庭安防的巨大市场引IT巨鳄集体关注
从“国家安全”到“家庭安全”,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家庭”,安全技术防范(简称安防)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7年后安防的应用范围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国家重要单位、要害部门的防范发展到家庭、社区、学校、商企等社会的全面防范,家庭安防开始蓬勃发展。15年时间的发展,让“安防”成为了中国IT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5年过去了,当家庭安防意识已觉醒、家庭宽带、无线网络已普及、个人智能移动终端产品完全成熟之时,IT界的大佬们已齐齐将目光瞄准了2亿城镇家庭用户。今年6月份,联想推出乐享家云视频专用摄像机,进入家庭安防领域;7月,海尔智慧眼网络摄像机上市销售;8月,飞利浦婴儿监护仪吹响萌娃保卫战的号角;进入9月,传统的安防大鳄海康威视(24.74,0.70,2.91%)开始有步骤地向婴幼儿看护、宠物监视等领域渗透,在微博上动作频频。
是什么“烤熟”家庭安防这块大蛋糕?
技术进步无疑是家庭安防走向成熟的最重要推手,越来越快的上网速度让实时高清晰视频传输成为了可能;云存储让家庭安防设备摆脱了价格高昂的服务器;WIFI、3G等高速无线网络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搭配,让家庭安防和监护做到了随时随地……
家庭生活对安全、关爱的实际需求,也给了家庭安防产品极大的成长空间。从整个社会状态来看,老龄化、生育高峰、贫富差距加大,让我们需要经常照看老人、小孩和财物;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来看,加班、夜生活、旅游等活动的增加,让我们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来完成这些关爱和保护,家庭安防设备在这些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家庭安防这块大蛋糕究竟有多香?
据国内最大的安防企业海康威视相关人员介绍,中国的家庭安防市场现尚处在起步阶段,与智能家居领域类似,所有的企业都在探索,但可以预计未来的市场规模很大。中国现有城镇居民家庭约2亿户,未来5年预计至少有5%的家庭会考虑在家中安装安防产品,平均每年将有20亿元左右的市场需求。
为了尽早切到家庭安防这块大“蛋糕”,国内外IT厂商从2012年初开始,已经纷纷伸刀了:飞利浦凭借其品牌优势以及在婴幼儿市场(新安怡品牌)上的经验推出了以婴儿监护为特色的多款家庭安防产品。
国内厂商跟进较快的是海康威视,2012年推出了全功能家庭安防产品C1以及与之配套的服务:云视频平台“视频7”网站、兼容IOS以及安卓系统的移动终端APP。使得用户可以远程监视家中的一举一动。另外,家电大厂海尔推出基于“智能家庭”系列产品的U-HOME,国内电脑第一品牌联想推出“云视频”等产品,无一不揭示着家庭安防的“春天”已经到来。
国内IT企业能抢到多大的蛋糕?
家庭安防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国内各类IT厂商想在国际巨鳄面前分上一大块蛋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电脑、家电厂商有品牌、有面向家庭用户的渠道,却缺少产品和服务配套,难以形成面向家庭的整体解决方案;硬件制造商及传统安防企业虽比较擅长设计成熟的产品和专业的配套服务解决方案,但缺乏完善的针对家庭用户的销售渠道、在家庭消费领域的品牌知名度,以及有亲和力的产品外观。
困难纵然存在,但中国的IT精英面对这块大蛋糕已经义无反顾地跨了出去。
海尔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发力,在市场营销上和飞利浦打的难解难分;联想以“捕捉生活趣事”重新定位家庭产品,并取名“乐享家”,力图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D-link则推出了高中低端系列安防产品,力求满足各细分人群的需求。
而传统的安防厂商海康威视更是从战略高度重视家庭安防市场,不但推出了集监护、安防报警、云存储、极简安装于一体的硬件产品,专门组建了研发、营销、客服团队,上线了“视频7”专业服务网站和“海康电商”网络销售渠道。最为重要的是,其为了摆脱专业厂商的固有形象,将为其旗下的家庭安防产品重新设计和打造一个全新品牌,据了解该品牌极有可能在今年10月底的深圳“安博会”上全新亮相。
充分的竞争,将带给市场极大的选择权,面对国内家庭安防这块大蛋糕,众多中国IT厂商都已在第一时间出了狠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家庭安防市场,不会再像数码相机市场一样,至少会有中国企业的半壁江山。
该文章来源:http://www.wholeally.com/cn/news/491_4053.html
厦门拾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www.wholeally.com
作者:
szrongfang008
时间:
2013-11-4 17:06
家庭监控应该是市场
作者:
szrongfang008
时间:
2013-11-4 17:07
是监控市场很重要的一增长点
欢迎光临 系统集成论坛 (http://bbs.xtjc.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